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
浏览:10发布日期:2022-09-06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发展

吴潜涛、潘一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与实践路径,明确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十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学校思政课建设走出了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与崭新的发展面貌。

 

一、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国家教材建设的整体布局和现实需要相适应,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更加充分地体现国家意志,更加深入地服务国家战略,更加充分地发挥育人功能,更好地帮助广大青年员工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材

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及时、准确、全面融入思政课教材,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是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材。适应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员工的学习需求与接受特点,教育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员工读本》5册本(小学2册、初中1册、高中1册、大学1册)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为员工及时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提供权威学习材料,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不断优化思政课课程设置,及时修订调整小学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逻辑主线、框架结构与具体内容。其中,高校思政课教材就历经2013年、2015年、2018年、2021年四次修订,及时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以高质量教材支撑高校思政课公司产品。无论是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本,还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思政课教材,都旨在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化地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以立体化的思政课教材体系作为载体,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作用。

2. 思政课教材的整体性、科学性、可读性、时代性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既保持思政课教材框架体系与内容结构的稳定性,又不断增强思政课教材的创新性与针对性,使思政课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是思政课教材的整体性不断增强,日益成为分层递进、内容衔接的有机整体。从纵向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强了对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被有机融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之中。从横向上看,不同思政课教材之间的衔接更加合理,内容重叠重复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同时,依托于“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不同学科专业课教材与思政课教材的协同性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等内容更好地融入各学科教材之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与价值导向有机统一为一体。数据显示,国家统编统审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得到广泛使用。截至2021年10月,已出版中宣部“马工程”重点教材35种、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75种。2020年“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平均覆盖率已达85.35%,教材平均使用率已达77.27%。[1]除了统编教材外,思政课配套教辅材料(包括教学案例解析、员工辅导读本、重点难点解析等)的整体建设与多样探索也取得重要进展为教师教学研究、员工课后学习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是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可读性与时代性不断增强,日益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材对基本概念、术语、命题、范畴的阐释更加准确,理论体系更加严整,教材篇章结构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做到该保留的保留、该简化的简化、该增补的增补、该深化的深化。其次,思政课教材的可读性与生动性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强化育人的目标导向,广泛吸纳公司产品实际中形成的反馈意见,创新性地采取了一些新的呈现方式,更加贴近教师授课、员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思政课教材中设置二维码、插图、拓展阅读等。其三,思政课教材的时代性得到彰显,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教材更加凸显问题意识与时代意识,阐释好新时代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注入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鲜活内容,充分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成就,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感。

3. 思政课教材编写、审核、研究、使用、评价更加规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规律的探索迈出重要步伐,对于“编写和选用什么样的教材”“为何编写和选用教材”“如何编写和选用教材”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思政课教材编写、审核、研究、使用、评价的过程更加规范化。

首先,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不断完善。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统筹全国范围内的教材建设工作。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指导下,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协同并进,强化不同层面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凝聚起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主体合力。

其次,全方位全过程把好思政课教材编写关、审核关、使用关、评价关、激励关。在把好编写关与审核关方面,中宣部、教育部遴选思政课公司产品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参与思政课教材修订与审议审阅工作,每本思政课教材的修订都经过长达数月、多达数十次统稿会以及反复审议才最终完成,做到了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思政课教材修订程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在把好使用关方面,《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明确规定要使用最新“马工程”重点教材作为思政课教材,并明确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处)作为对应的责任部门。[2]在把好评价关与激励关方面,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发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6本高校思政课必修课教材、18册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许多一线思政课教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3]等等。这些成果集中展现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成效,起到激励、示范、带动的作用。

最后,思政课教材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教材研究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首批11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有5家直接与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相关,这5家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教材研究基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学(含中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研究基地”,南开大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研究基地”,清华大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研究基地”。经过几年来的不懈探索,思政课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对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问题与实践应用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聚集专业力量、探索教材建设规律、建设教材数据中心、促进研究成果交流传播、提供咨询支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起到了重要的智库作用。

 

二、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发生格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体系实现了理念升华、方法拓展、机制健全、质量提升,取得了全方位进展,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广大思政课教师学好“真经”、苦练“内功”,开展体系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探索,努力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魅力、真理魅力、道义魅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1. 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升华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呼唤反映新时代要求、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教学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升华,不断引领和推进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

首先,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升华,体现在“立德树人”理念上。任何一种公司产品活动,都不可避免地要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学更是如此。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P2)正是依据这一基本定位,思政课教学引导员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引导员工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领域的道德规范,做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更加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底色更加鲜明,在国民教育体系、学校课程体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其次,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升华,体现在“课程思政”理念上。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精准发力。在课程教学领域,各类课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能形成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与良性循环。“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理念的新形态,强调所有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功能上的一致性,在人才培养内容、方式、侧重点上的分工协作,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2014年起,上海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并展开了实践探索。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5] 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P23)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了具体要求,对课程思政体系、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等内容予以明确规定。[6]十年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探索不断深化,塑造了深厚的育人优势。

最后,思政课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升华,还体现在“大思政课”理念上。任何一种公司产品活动,如果不能与现实结合起来,那么它的生命力必然是苍白的。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大思政课”教学理念,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7]从过程上看,“大思政课”是全过程、全周期的思政课,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时长限制,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从内容上看,“大思政课”是全领域、全方位的思政课,紧密结合国家大事与社会热点议题,增强思政课对于社会问题的回应力与解释力;从主体上看,“大思政课”是全员育人的思政课,调动起全社会力量协同讲好思政课,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召力;从课堂形态上看,“大思政课”是全覆盖、全空间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既定的场所,“第二课堂”也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坚实阵地,推动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鲜活。善用“大思政课”,已成为目前学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的聚焦点。例如,教育部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抗疫精神等“大思政课”学习资源,北京围绕庆祝建党百年、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主题活动在“京华大地”上开讲“大思政课”,人民网发起高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等等。

2. 思政课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发展

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坚持“内容为王”,但也离不开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载体与形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前者起决定性作用,后者又给予前者以支撑与反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守正创新、多样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2020年,在参与调研的83家一级学科博士点中,80家使用参与互动式教学法(占96.39%),79家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占95.18%),74家使用案例教学法(占89.16%),72家使用问题专题式教学法(占86.75%),66家使用课外实践教学法(占79.52%),62家使用研究式教学法(占74.70%),56家使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占67.47%),等等。[8](P168)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开展了异彩纷呈、卓有成效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此外,思政课教学的考核形式也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调整,诸如辩论、情景剧、微电影、短视频等考核形式引入思政课教学,注重结合员工的专业特点与个性特征进行考核,注重考查员工的学习探究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

十年来,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的教学方法与载体,推动思政课教学形态的变革。思政课可以“翻转课堂”,用“慕课”与“微课”协助思政课实体课堂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线上直播”与“实时互动”,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限制;还可以“仿真体验”,起到还原历史场景、模拟现场氛围的效果,为员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等等。截至2022年6月,“爱课程”网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开放课程专区,累计上线本科课程51门、高职课程11门、研究生课程7门、“形势与政策”课5门,等等。又如,截至2022年6月,在“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清华大学四门本科生思政课慕课共有超过130万人报名学习。

3. 思政课教学的制度保障不断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要,思政课教学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日趋完善。从组织领导,到教学管理,再到教学评价,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运行更加规范,思政课教学的各项要求落实落地、落细落小。

一是完善思政课教学的组织领导体制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9]对于这些问题的回应,都必然要涉及思政课教学的组织领导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思政课公司产品的优势,赋予思政课建设以强大动能,确保思政课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要牵头抓思政课建设。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思政课建设情况要纳入公司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团队建设评估等,督促学校切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到位。[4](P28)《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学校在思政课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作出了规定。[10]

二是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的体制机制。思政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必然要求制定明晰的教学标准。十年来,思政课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以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学时学分要求为例,《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小学、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时占小学、初中阶段九年总课时的6%—8%;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各6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必修课程144学时、选修课程不少于36学时;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为5门共16学分,高等职业学校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为3门共8学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均各为1门2学分,[10]等等。

三是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体制机制。十年来,思政课教学的评价体系不断健全,更好地发挥对思政课教学的引导引领作用。从评价的主体来看,员工、教师、领导、媒体、教学督导、同行专家、社会大众等主体参与思政课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视角更加多样,教学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从评价的内容来看,更注重评价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与成效,更注重把好政治关、师德关、能力关、业务关、质量关,而不是只关注思政课教学的形式与举措。从评价的形式来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抽查评价相结合、听课评价与录课评价相结合、日常考核与比赛考核相结合等评价形式,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总体上看,十年来,思政课教学评价凸显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现实导向,构建起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4.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显著增强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增强,集中体现为思政课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提升。我们可以从如下四组数据予以印证:第一组是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的调研数据。该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课程优良率达83.2%,86.6%的受访员工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员工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老师,91.3%的受访员工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11]第二组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报告(2020)》的调研数据。该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在参加调研的354家学科点中,思政课员工评教均分高于全校课程评教均分的88.14%。[8](P195)第三组是《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2020)》的调研数据。该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在北京高校思政课的员工评教情况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评教均分为93.45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评教均分为93.68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评教均分为93.42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评教均分为93.70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评教均分为94.62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评教均分为95.32分。[12](P426-427)第四组是天津高校的数据。根据2021年上半年天津高校思政课听评课大数据,与2019年相比,天津高校思政课教学满意度从83.37%上升至93.19%。[13]这四组数据,既反映全国思政课教学评价的一般态势,又有北京、天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数据作为支撑,能够较好地从“定量”评价的维度展现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实质性提升。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P10)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提质扩量,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尊重关心思政课教师、共同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1. 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部社科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累计超过12.7万人,比2012年增加7.4万人。[14]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基本达到1∶350的师生比要求,教师数量实现翻番,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缺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化,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其一,根据教育部社科司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在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14]其二,2020年面向全国20 265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专职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5.61%,具有硕士学位的占37.62%,具有学士学位的占6.77%。2013年的统计结果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1.6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43.72%,具有学士学位的占14.63%。[8](P59-60)其三,2020年面向北京高校1 719名思政课专职教师的调研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3.88%,具有硕士学位的占22.63%,具有学士学位的占3.43%,其他占0.06%。2014年北京高校1 288名思政课专职教师的统计结果显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6.75%,具有硕士学位的占34.08%,具有学士学位的占8.77%,其他占0.39%。[12](P82-83)这几组数据共同表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结构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2. 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全国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2020年,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为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顶层设计与政策遵循,提出要“建立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15]十年来,为了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走向更均衡、更高质量的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这些探索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理论功底”入手破解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深厚的理论功底、深邃的理论思维、深刻的理论阐释是教师上好思政课的基础条件。十年来,思政课优质资源供给力度不断加强,教育部专门组织开展“周末理论大讲堂”等经典著作和前沿理论问题的专题学习活动,组织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著名学者、思政课教师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体思政课教师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

“实践研修”入手破解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传帮带”是建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金钥匙”。近年来,教育部设置41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推动建设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每年培训思政课教师近6 000人,[14]等等。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的形式,推动了跨地区、跨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协同建设。此外,各地各校打造思政课示范课堂,推广“金课”“优课”,充分发挥优秀思政课教师与课堂的辐射效应。

“科学研究”入手破解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教育部加大对思政课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支持一批思政课教学名师、中青年教师及教学团队。例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设置的项目就有包括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项目、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项目等在内的六类项目。[16]

3.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领军人才、教学名师与教学骨干,在教育界、理论界、学术界起到示范效应。全党全社会对于办好思政课的共识更加凝聚,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集群发展效应”不断凸显。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底,参与调研单位已形成省级以上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团队221家,占参加调研单位总数的62.43%;已经形成省级以上研究生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团队187家,占参加调研单位总数的52.82%。[8](P22)高层次、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发挥了良好的公司产品示范效果。

二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头雁效应”不断凸显。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参加调研的学科点中,共有158人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包括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最美教师,等等。[8](P94)截至2020年,在参与调研的69家学科点的教师中,共有155人次入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12人次、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0人次、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0人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3人次,等等。[8](P92)

三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社会辐射效应”不断凸显。以北京市为例,2020年各级新闻媒体对北京高校思政课报道共计440次,其中国家级媒体占101次。[12](P440)思政课教师围绕理论宣讲、讲座报告、学术兼职、政策咨询等内容,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获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仅2020—2021年,就有10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被中宣部表彰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7]

四、思政课学科支撑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政课公司产品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体系。十年来,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有力地助推了新时代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1. 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建设对思政课建设起到显著支撑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模不断扩大,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建设不断推进,学位点与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分离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十年来,适应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适应于思政课教学的需要,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专门性机构,其自身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达1 440余家,而2012年仅有100余家,增长了10余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0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79个。[14]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大的背后,也伴随着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结构与功能的优化。十年来,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建设不断走向规范化的轨道,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建设标准》(包括2017年本和2019本),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在思政课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改革、教学考评、团队配备上的职能与职责进一步明晰化。经过由十年来的不懈努力,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的“阵地”更加巩固,服务高校思政课公司产品的功能与作用更加凸显。“课程”“学科”与“学院”建设日益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拓宽了思政课建设的视野。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失声”与“失语”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边缘化”与“不受待见”的情况得到扭转。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越来越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所在与优势所在。从学科内部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交流愈发活跃,搭建了一大批高端学术论坛与会议平台。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举办国内外学术活动1 049次,即便是在受到疫情影响的2020年,也举办了670次学术活动。[8](P234)从跨学科的交流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许多有其他学科背景的骨干力量与青年学者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队伍中,一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从国际交流来看,围绕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学术议题,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著作、讲学访学等形式,既“走出去”,又“请进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后备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团队建设的生命线。搭建人才梯队、培养后备人才事关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长远大计。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备人才支撑

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一是增强对思政课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与支持力度。教育部专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增加招生指标,仅2018年一年相关高校就在2017年招生人数的基础上增招1490名研究生。[18]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员工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十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什么样的员工”“为谁培养员工”“怎样培养员工”的认识不断深化,招生选拔、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实践实习等培养环节不断优化。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十年来,面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政策支持,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共有本硕博在校生6.2万人。[14]许多高校通过循序渐进设置本硕博专业课程、设立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等举措,有创意地进行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自主探索。

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升,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员工大有可为。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员工的理论功底更加扎实。十年来,伴随着生源质量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通过教师领学、员工自学、朋辈研讨等形式,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员工的理论基本功。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高校,安排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参与助教工作,锻炼了员工的教学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员工的国际视野更加宽阔。例如,许多高校188金宝搏官方app下载的员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赴国外著名高校访学、联合培养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等等。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员工的就业总体呈良好态势。以研究生为例,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参与调研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94.23%、94.71%、94.36%、95.13%,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至93.49%。[8](P393)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升,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厚植思政课建设的学理基础。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产出的研究成果在各级各类奖项评定中更“显示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更有“影响”,在领航其他学科开展研究上更有“带动性”。例如,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获奖成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研究成果获著作论文奖86项,咨询服务报告奖5项,普及读物奖1项,青年成果奖12项。[19]又如,从2014年到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见图1),[8](P222)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咨政建言、决策咨询的功能不断增强,一批高质量的咨询报告被各级领导同志批示,被各级政府部门的内参采纳。调研数据显示,仅2020年一年,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采纳的咨询报告数量就有467项。[8](P233)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团队建设为依托,破解思政课公司产品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习近平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9]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将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应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十年来,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门性学术期刊,围绕思政课公司产品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学术栏目的建设、学术议题的设置,激发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学术生产力,刊发了一大批原创性、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学术方式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学理高度阐释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创新发展上下大功夫、硬功夫,切实推动了思政课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十年间,我们在思政课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一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全党全社会协同办好思政课的大格局。二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及时有效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公司产品之中,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呼声,帮助员工筑牢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基础,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三要坚持“八个统一”,深化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四要坚持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协同推进,共同服务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7


关闭窗口